军人不可一日忘战:追记某集团军工化处处长丁哗(1)
追记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工化处原处长丁哗
本报特约记者 胡训军 王永清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杨志武
2005年6月4日傍晚,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工化处处长丁哗,像往常一样前往工地检查国防工程施工情况。
这一去,他就再也没能回来──
20时40分,他在途中突遇山洪暴发,献出了年仅39岁的生命。
忠魂融入青山大河,松涛哽咽,浪花悲泣。官兵泪飞如雨,指导国防施工的总部专家为他请功;广州军区给他追记一等功,并号召全区官兵向他学习。
一年来,丁哗生前为军事斗争准备日夜操劳的事迹,给战友们留下无尽的追思。
一本珍贵的“难题汇编”
1992年上半年,某集团军组织比武,从工程兵学院毕业不久的工兵排长丁哗一路过关斩将闯进了军区决赛,被军区评为“优秀六会参谋”。
几年之后,丁哗作为业务尖子被选调到集团军司令部工化处,领导特意安排他代表集团军参加全军陆军部队建设战略规划工兵专业课题研究。
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丁哗睁大了眼睛。“全频谱作战”、“网络中心战”、“全球信息栅格”等一些新名词让他感到陌生。为迎头赶上,丁哗先后与60多位专家教授建立起热线联系。他特意买了一个大开本的电话号码本,在每位专家的电话号码后面标注上自己请教的问题和专家的提示。时间一长,这本电话本成了一本珍贵的“难题汇编”。
翻阅丁哗生前撰写发表的103篇学术论文,其中《伊拉克战争对我军未来战场工程防护伪装的启示》、《高技术战争中摩步师组织生物武器防护行动的特点和方法》等论文的主要观点,都能在这本珍贵的“难题汇编”上找到思索的渊源。
站在新的知识和信息平台上,丁哗的紧迫感更加强烈了,他和战友们一起大胆创新,提出了“三军联合立体破障”理论。在国防大学召开的全军战术战法研讨会上,这一新理论引起较大反响。
消息传来,丁哗备受鼓舞,产生了更多的奇思妙想。几年来,他先后对某型火箭破障车的使用、多向破障法等课题进行了探索,和攻关组的同志一起研究出15项新训法、战法,被上级推广。
这些创新成果,给集团军工化部队训练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破障训练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的人工单一式静态破障向信息化、立体式动态破障跨越。
一份“刁钻”的演练方案
2001年,丁哗受军区委派,在某海训基地组织演习场地建设。
预演中,他发现模拟“蓝军”的隐蔽工事被“红军”屡屡轻松突破。“红军”尖刀连连长一语道破“天机”:我们从望远镜里都能看到工事周围有新泥和烟头,还不知道改变战法?
丁哗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只注重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忽视了伪装。他请官兵继续“挑刺”,又一连找出了几个问题……丁哗连夜打着背包蹲到工兵营组织整改。结果,在实兵演习中,他们构筑的工事既坚固又隐蔽,成为磨砺“红军”的坚固堡垒。
丁哗意识到,现代战争形态的变化,给传统工兵提出了新课题。他到集团军机关工作后,先后参加了两个大型训练基地、100多个目标建设、12次大型演练的战场设置,每次都想方设法按照实战要求构筑。
一次演练,导演部选中某高地前的开阔地带,作为坦克装甲群冲击出发阵地。丁哗直言不讳指出了其缺陷:这一方案只考虑了“红军”快速机动的需要,却没考虑到这里更便于“蓝军”火力打击。他提交了一份更为“刁钻”的演练方案,建议将坦克装甲冲击出发阵地前移到远处的河边,把舟桥部队的课目和装甲部队的课目结合在一起演练。
果然,交战一开始,“蓝军”就侦察到“红军”的坦克群位置,并实施密集炮火压制,将正在架设的渡桥炸断。“红军”及时启用预备渡场,演练才难解难分地对抗起来。讲评中,双方指挥员都赞扬丁哗选择的这个战场给了他们斗智斗勇的空间。
一个大胆的郑重承诺
渡口的硝烟,牵引着丁哗改造传统工兵的思绪。
在集团军部队,工兵、防化都是小专业兵种。丁哗却常对处里同志说:“未来作战是一体化联合作战,小兵种也要驰骋大战场!”
近年来,大批工化新装备陆续列装,如何完成这支小兵种专业部队的变革?丁哗为此殚精竭虑。
某新型破障艇去年10月才列装部队,是按当今世界先进破障原理设计的新一代破障主战装备。外军同类装备形成战斗力,得花一年多时间。集团军党委议军会上,丁哗作出一个掷地有声的承诺:让它10个月走向“战场”。
原来,丁哗早就准备了“几手”。得知该艇即将列装的消息后,他就要求工兵团选派技术骨干赴厂家向专家请教。同时,抽人组成攻关小组,对着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熟悉新装备性能,编写出训练考核教范。为了尽快进入实弹发射训练,丁哗又提出“以战代训”的建议,让新装备到实兵演习中经受锻炼。
上一篇:中国探月二期经费预算每年约占GDP四万分之一[ 07-24 ]
下一篇:某装甲团官兵学习战场自修技能 自制坦克急救包[ 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