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重大:二炮专家300炮“轰”出科研大奖[图](1)

来源:www.china.com作者:新华网发布时间:2006年07月31日 浏览次数: 【字体:
何俊波 邹亦璐 本报特约记者 何天进

  [主人公小传]叶琳,中国科学院工学博士、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人防工程设计专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动力学委员;先后主持参与完成了20多个重大科研课题,其中3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被评为全军先进科技工作者,荣立二等功。

  300炮“轰”出一项科研大奖

  这年,一项阵地工程防护研究任务下达到所里。初出茅庐的叶琳主动请缨,用“承压短柱式多级扩散构造”代替传统的“受弯剪牛腿构造形式”。这一奇思妙想实施后,不仅解决了多个施工难题,还提高了阵地抗破坏能力。该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小试牛刀,大获成功。从此,叶琳几乎每年都有两项以上成果问世。2001年,给导弹阵地设计“金头盔”的任务,悄然落在他的肩上。
13500686_319217.jpg

叶琳

  设在大山深处的简易试验场,冬天寒风刺骨,夏天蚊蝇缠身。叶琳和战友整天蹲在爆炸点上。“不脱衣服就睡觉、蓬头垢面不理发、虱子澡泥用手抓”是当时的生活写照。某协助单位4名研究生,因吃不了这份苦下山后再也没回来。然而,叶琳一干就是两年多。

  刚开始试验,都是他搞爆炸方案,别人装药放炮。可几次下来,实验结果总与理论推理偏差很大。为此,他走上前沿,自己动手填药放炮、现场照相和数据收集。此后,叶琳白天铆在爆破现场,组织试验,收集第一手数据;晚上在老乡的家里,编制爆破方案,分析整理数据。从材料试验、模型试验,到野外结构模型试验,大大小小300多次爆破,他一次不拉地冲到爆破现场的前沿。

  几载心血凝成丰硕之果。叶琳的这项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并有2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

  一爆劈出一条“打赢通道”

  洞库遭袭后,利剑能否顺利出鞘?它虽属防护领域的外围课题,叶琳却把它作为攻关项目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