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炮兵某通信团在去年的一次演练中,由于某一新装备的操作失误,导致整个演练“走麦城”。如果给整个通信系统打100分,那么,这套装备作为整个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只能给它打1分,但恰恰就是这1分,造成的结果却是“100-1=0”。在事后的总结会上,团党委“一班人”达成共识。
以前,第二炮兵某通信团多以固定通信装备、点状通信为主,如今,大量信息化通信装备配发部队,要利用新装备组织强有力的信息保障,必须打破传统的通信保障模式,加大合成训练,由单一式的“点对点”保障向互通式的“网对网”保障转变。为此,该团结合训练进程,从静态到动态、集中到分散、逐级到越级、室内到室外等逐项演练,专门规范了营连与团基本指挥网、梯队保障网、警戒值班网的通信组织形式,形成了三级指挥所上下一体的指挥通信系统。这种“一体化”网状结构的通信保障新模式,是该团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场快节奏、全方位要求,在“装备训练周”中进行的一种大胆尝试。
启示笔记:信息化装备是由众多分系统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要想驾驭这样一个系统,并使之协调有效地运转,从而实现各分系统威力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就必须在综合集成上做文章,通过综合集成寻求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1+1<2”—— 装备训法的“配套观”
一次,上级到该团进行新装备专业课目抽考,结果有些新课目成绩不及格。而团里此前考核的成绩是优秀。究竟咋回事?一调查,原来是部分干部对新装备不熟悉,在制订训练计划和考核标准时,仍停留在传统的思路上。训练方式、方法不配套,新装备发挥不出应有的效能,结果就是“1+1<2”。
为此,他们制定了“先基础、后应用;先个体、后整体;先分练、后合练”的训练程序,创新了“一讲、二操、三综合”的训练方法。“一讲”就是以个人为训练对象,采取背记和默画的形式,完成理论训练,达到能够背讲本级装备内容,打好理论基础。“二操”就是以每个要素为训练对象,将本专业的技术干部和操作骨干与装备融为一体,采取边讲边做的方法,完成装备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故障分析等内容的训练,打好技术基础。“三综合”就是以营为训练对象,以完成通信保障为轴线,将指挥干部、技术干部和操作骨干融为一体练组织指挥、练技术把关、练装备操作,从而实现了个体业务素质向整体保障能力的跃升。同时,他们还结合装备运用,组织技术骨干研制了“通信装备值勤训练管理系统”,实现了装备训练“网上管、网上训、网上考、无纸化、实时化、透明化”的目标。
启示笔记:信息化装备的训练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不是靠传统的“熟练工”就能完成。不改革方式、方法,新的装备、新的战法就难以灵活运用,未来战场就会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1+1>2”——
人才培养的“系统观”
有了信息化装备,更要有熟练驾驭信息化装备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取得“1+1>2”的效果。
该团针对信息化装备训练中人员与完成应急机动通信保障任务存在的差距,在“装备训练周”活动中采取纵向、横向和交叉三位一体的模式大力培养新装备人才。纵向传授注重实践,组成多个“新装备操作示范小组”,反复培训技术骨干。横向“联姻”升华理论,依据院校、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的技术优势,提高新装备保障人才的“动手”能力。交叉组训强化协同,通过办班交叉培训,换岗交叉实践,业务交叉探讨等办法,培训出了一大批“复合型”新装备的驭手,使操作骨干对装备的掌握由操作级过渡到原理级、专家级。
启示笔记:信息化装备追求“集成效应”、“系统效应”。这一特点反映在人才上,就是需要大量复合型专业人才密切配合、协同互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五指攥成拳头”,形成体系的强大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