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试验新概念军营:舒适程度不输美军[图](1)

来源:www.china.com作者:新华网发布时间:2005年11月22日 浏览次数: 【字体: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程瑛、胥金章/吉林、云南、北京报道

  中国绝大部分军营将在10年之内改变面貌

  “我要让我的部队都住上别墅。”吉林省军区司令员岳惠来说。
  
  不仅有别墅般漂亮新巧的外观,一座营区将勤务、训练、学习、生活、娱乐集成一体,网络系统连通防线、哨所和指挥部,电视、电话、电脑进入连队班排,卫生间进楼入班,24小时热水,环保植被,生态水系——这样的新概念军营,在中朝、中缅边防线上,已经成为任何一名普通士兵都能享受到的日常环境。

  两年前重新接管东北、西南边陲的边防部队,成为中国军方推广新概念军营的试验田。事实上,在全军范围内,人们印象中扁平、块状、又大又散的军营,已经悄然变身。

  总后勤部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已有三成营区达到新概念营房的标准。而未来10年,50%至80%的中国军营将改变面貌。

  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按照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总体部署,部队编成在优化,武器装备在更新,军事训练在加强,“现代化的军队呼唤现代化的军营。”
  
12870286_282340.jpg

  一位基建营房专家这样定义新概念军营——基地化部署、集成化建设、一体化配套和生态化环境,“其中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和谐,营区功能的和谐,官兵之间的和谐,军营与驻地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云南省军区司令员黄光汉说,新概念军营必须是一座扎扎实实的百年营盘,“几十年后仍旧不落伍,有发展空间。”

  某边防团团长余健最得意的,是营区里的生态鱼塘——驻地水电紧张,为此他建议删去了设计图中的音乐喷泉和大型照明灯,而这个引来山泉汇成的水塘,既能养鱼,还能用于绿化灌溉,也是营区一景。

  列兵刘蒙蒙空闲时最喜欢去的是连队营房旁一块特殊的绿地——他和战友自己动手,把防区的地形地貌缩微在这片绿地里,哪里有界碑、通道,每个山峰高程多少,每个村寨有多少人口,他已经烂熟于心。

  10月中旬,十六届五中全会刚刚结束,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就在视察南京军区时说,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他强调,要推动部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

  新中国军营已经发展到第四代

  中缅边境新营房施工的同时,云南省军区营建办布置了一个特殊的“样板间”——按照连队宿舍的实际大小,把新设计的营具摆进去,一一试用,找到最舒适方便的结构和尺寸。

  带有可以上锁的小抽屉的衣帽柜,军绿色、轻巧精致的电脑桌,班宿舍里宽大的木制桌椅,都是这个军区独有的设计。

  营建办主任郭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为了确定餐厅人造石面饭桌的尺寸,他们摆上餐盘碗筷试了又试,“一定要让战士觉得最舒服。”

  “从2003年接替中缅边防的防卫任务之后,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以兵为本,把营房建好。”黄光汉少将说,“建好铁打的营房就是建好铁打的边防。”

  铁打的边防,在每一个基层连队的营区,都细化为一个个柔和贴心的小细节。

  某边防团的战士宿舍按照设计应安装玻璃门,但团领导觉得有碍安全,尽管要增加一笔不小的开支,全团还是都改成了实木门。

  一位团长在向记者介绍营房时,如数家珍的不是投资几千万的团部大楼,而是班宿舍里的窗帘、鞋柜,洗澡间里的遮光布,洗漱间里的毛巾架。

  在总后营房部副部长林杰看来,新中国的军营经历了四次大规模建设,已经发展到第四代。

  第一代营房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主要目的是保证志愿军回国后有房可住,解决营房短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低造价的“干打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解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隐蔽疏散问题,第二代营房提倡“山、散、洞”,有的干脆就是工事营房一体化的“地窝子”;第三代营房是改革开放后在忍耐中求发展的产物,简易楼房,砖混结构,清水墙,营区配套很差;世纪之交以来建设的新营房,反映了解放军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是第四代。

  林杰少将说,第一代营房已经使用了50年,进入更新换代期;第二代营房质量较差、布局分散,很多需要拆除重建;第三代营房由于配置简陋,规划好的可以整修加固,影响布局的也面临重建。

  “现在正是营房更新换代大发展的时候。”他说,“我军营房建设正处在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

  廖锡龙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军队进入跨越发展期,军事斗争准备的牵引力拉动着现代化军营的建设。

  据悉,刚刚过去的“十五”期间,国防工程投资规模增长,武器装备也在更新;传统的陆军在紧缩,海军、空军、二炮等军兵种部队和陆军中的高新技术部队在扩充,部队编制正在向兵种合成化、结构小型化、指挥扁平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