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飞航导弹专家刘庆楣[图](1)

来源:www.china.com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05年07月28日 浏览次数: 【字体:
  
  
64_2005072714521850795200.gif
  那个时刻,海面白浪滔滔,天空乌云密布。一艘战舰在风浪中时隐时现,虎视周边。突然,海天交汇处传来隆隆巨响,两枚银白色的导弹穿出云端,急速下降。眨眼之间,利剑直刺战舰,随着惊天的爆炸声,那只庞然大物已经被火光笼罩。短暂的十几分钟后,海面无声无息,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导演这场“海鹰吃大鱼”式导弹武器打靶试验的人,就是我国著名女飞航导弹专家刘庆楣。而这样扣人心弦的场景,在她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已经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

  理想定格航天

  三岁永失父爱,大名取自“光耀门楣”。目睹日寇侵占家乡,让幼小的心灵懂得了朴素的爱与恨。学长的三言两语,引领她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走入航天。

  1939年,刘庆楣出生在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湖南省汨罗县。出生时,家人对她寄予很大的希望,给她取名庆楣,希望她能光耀门楣,支撑门面。

  然而,命运似乎对她很不公平。父亲在她三岁的时候,就因为肺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是四世同堂的和睦家风、书香门第的家族背景,弥补了小庆楣幼年丧父的不幸。

  刘庆楣没有辜负大家庭的期望。母亲对她“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的谆谆教诲,使她很早就练就了好学、独立、自信和坚强的本领。

  不久,日寇就侵占了她的家乡。刘庆楣至今仍能记起,在残酷的扫荡中,母亲拉着她的手,冒着酷暑和暴雨,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1945年,日本投降,全国上下一片欢天喜地,刘庆楣感到无比幸福。在她幼小的心底,对于国与家,已经有了朴素的爱恨观。

  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聪慧、母亲的能干,还感恩于亲戚们的慷慨接济,刘庆楣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54年,她以中考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当地最好的中学——湘潭一中。在班上,她各方面突出的表现,引起了党支部书记的注意。刘庆楣很快在组织的培养下,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56年11月,刚刚高三,她就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

  1957年,刘庆楣该填报大学志愿了。此时,一封师兄的来信,决定了刘庆楣未来的人生走向。那位正在北京航空学院读书的师兄在信中把北航称为“航空工程师的摇篮,将来能搞飞机设计”。能为祖国制造蓝天雄鹰,那该有多好啊。刘庆楣当即打定了主意——报考北航。最终刘庆楣一举中的,如愿以偿地进入北航校门。

  1958年,刘庆楣因为政治坚定、学习优异,又被抽调到当时新建的导弹专业继续学习,并由此成为国家培养的第一批导弹总体专业人才。大学毕业后,刘庆楣顺利地跨入了航天事业的大门。

  助力“中国飞鱼”

  文革期间,有人躁动,有人消沉,她却悄悄地开始了新型号的预研工作。她的“多此一举”,让导弹从“三发两不中”变成“发发命中”。几十年风雨,她和她的战友们研制的“玲珑一代”被海外赞誉为“中国飞鱼”。

  1973年的一天,在北京西南郊的一片黄土地上,几个知识分子模样的年轻人正在挖土刨坑,准备进行发动机动力试验。一项秘密研制工作就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下开始了。刘庆楣就是这几个年轻人中的一个。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使科研工作举步维艰,有人躁动,有人消沉。然而,刘庆楣却努力进行着新的尝试。“我对那些打打斗斗没兴趣,只是想多干一点事情。”回忆往事时刘庆楣平淡地说道。正确的人生选择,让刘庆楣从一开始就进入到新型号的研制工作中。

  型号研制刚刚起步阶段,要做的事情很多,难度也很大。刘庆楣凭借着在以往型号研制中积累的整体协调工作经验,承担了结构总体设计工作。那段时间,一张张浸透汗水和智慧的设计图,一次次不分昼夜的技术攻关,记录着刘庆楣他们这批从事三院“起家弹”研制的功臣们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

  1984年,随着一系列难题的攻克,设计定型的时间终于一天天迫近了。作为总体设计人员,刘庆楣期待着胜利的曙光。然而,三发弹两发不中的试验结果,却无情地打碎了所有试验人员的梦想,研制工作转入了涂满黑色的沉沉黑夜。顶住压力,经过大量的地面试验和调研分析,终于查明了失败的原因,是控制系统成件对弹上环境的不适应造成的。

  刘庆楣临危受命,组织导弹振动环境试验和成件安装设计的实施工作,主要是要解决电源器件的减震问题,但其他部件是不是也需要这样的处理?刘庆楣严细慎实的作风逼着她不得不这样想。为确保万无一失,刘庆楣对驾驶仪的几个有关部件也加装了高阻尼减震器。果不其然,刘庆楣的这“多此一举”,确保了该型号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在接下来的定型工作中,型号试验创造了发发成功的“神话”,刘庆楣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该型号被海外誉为“中国飞鱼”。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