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批驻伊警卫:巴格达出生入死400天(图)

来源:http://mil.qianlong.com作者:千龙网发布时间:2005年11月24日 浏览次数: 【字体:

http://www.qianlong.com/   2005-11-23 07:59:59


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警卫组护送孙必干大使


新任驻伊拉克大使杨洪林在警卫组护卫下步入曼苏尔饭店

  两次协助我外交人员成功解救被劫持同胞,

一次次用身体掩护外交官,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几乎每天都在爆炸声中度过不眠之夜……请听首批赴伊拉克执行使馆警卫任务的武警官兵口述惊心动魄的战斗生活——

  在营救人质的行动中,“中国”这两个字给了我们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席栓柱 驻伊使馆警卫小组组长,中校,多次冷静处置各种突发事件。

  2004年2月6日,我带领警卫小组出征,护送复馆小组的7名外交官前往伊拉克。历经周折,我们终于在2月17日抵达巴格达。

  那里的一切远比想像的要恶劣得多。复馆小组租住的曼苏尔饭店曾3次遭遇炮弹袭击,其中1次给我外交人员造成很大威胁。驻地警卫是最后一道防线,必须把一切不安全因素消除在这道防线之外,外出随卫更是充满危险。因为外交官开展外交活动必须与伊拉克临时政府领导及各界上层打交道,而这正是恐怖活动频频锁定的目标。可以说,每次随卫都是生死未卜的战斗。我们精心组织,因情布勤。在400多天驻地警卫和大量的随卫行动中,全组同志成功处置各种急情、险情、隐情,保证了外交官的安全和自身安全。特别是两次成功营救人质更体现了警卫战士不惜赴死的大无畏精神。

  但是,我们警卫小组的每个同志谁也不会把这些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因为我们背后是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强大的祖国是我驻伊外交人员和警卫人员最大的“保护伞”,让我们挺直腰杆,在战火中执勤更有底气。尤其是在营救人质行动中,“中国”这两个字给了我们巨大的勇气和力量。我们是中国军人的代表。祖国在我们心中的分量重如泰山。

  回到祖国后,我想得最多也说得最多的是:最希望祖国强盛,最希望民族团结,最希望军队强大。

  风一吹,门“砰”的一声重重关上了。我们6人迅速站起来,组成一个护卫队形……

  李亚光 驻伊使馆警卫小组副组长,中尉,有10年特战队员经历。

  到伊拉克执行使馆警卫任务,我们需要学习、适应的东西非常多。在那里,我们几乎天天穿梭于硝烟之中。为保证外交官和自身安全,我们在执行任务中处处留心,不断提高战斗技能。时间再紧、任务再重,我们也坚持训练,在楼道上、房间里练出枪、练协同,摆石子、练战术……

  2004年7月,使馆机要员因病回国,我担起了机要工作。为了保密,所有电报都是用手抄,有些不懂的地方我就主动问外交人员,很快就掌握了机要工作的要领。

  作为警卫小组的副组长,我既是一名指挥员又是一名战斗员,既要外出随卫,又要协助组长负责固定勤务的组织,晚上还要与战士一起上哨。一年多的战斗洗礼使我和战友们的战斗素质、战斗精神得到升华。

  今年3月,我们圆满完成警卫任务回国途经泰国时,我驻泰使馆设宴给我们接风。在餐厅就餐时,因为餐厅的门没有关好,风一吹,门“砰”的一声重重关上了。我们6人迅速站起来,组成一个护卫队形。但很快我们就意识到了,这里是驻泰国使馆而不是巴格达的曼苏尔饭店。我们这一不经意的举动让驻泰使馆的外交官们连声叫好。

第[1][2]页
编辑: 小薇 来源: 中国国防报